被迫搬到砖塔胡同
“据许饮文的四妹许羡苏回忆,鲁迅的母亲曾对她说:‘龙师父给鲁迅取了个法名——长庚,原是星名,绍兴叫‘黄昏肖’。周作人叫启明。启明也是星名,叫‘五更肖’,两星永远不相见。”一语成谶。
“据许饮文的四妹许羡苏回忆,鲁迅的母亲曾对她说:‘龙师父给鲁迅取了个法名——长庚,原是星名,绍兴叫‘黄昏肖’。周作人叫启明。启明也是星名,叫‘五更肖’,两星永远不相见。”一语成谶。
清末洋务运动以后,清廷开始筹办近代海军,蹒跚前行了20多年,终于在1888年建立起第一支近代海军——北洋水师,使中国拥了亚洲第一的舰队。然而,好景不长,1894年甲午一战全军覆没。然而,从“建威”号第一次远航,再到北洋舰队两次抵达星洲,仍能看到清末海军些许往日
古今中外历史上,多有父子并称、兄弟齐名的人物。鲁迅(周树人)和周作人兄弟正是这样的人物。他们在多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,取得了至高的成就。他们早年兄弟情深,中年兄弟失和,晚年声望境遇天地悬殊,生前身后遭遇大相径庭。
但是,成为鲁迅那样的人是很难的,难得不在文笔和才华,而是那股精气神。在那个中国备受欺凌的年代,坚守救国和爱国的理想并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。
今天便以实在的道理细说,成日里该做的两事,该忌的两事,每一句都贴合日常,藏着过好日的分寸。
据周作人长子周丰一给友人的信中称,“我昨日才知道”指的是周氏兄弟二人留日之时,鲁迅先与女佣羽太信子有染,但因为与朱安的婚约无法推脱,所以把信子介绍给不知情的弟弟周作人为妻。亦有为鲁迅辩护者称周丰一所言未必属实,因此失和真相至今仍莫衷一是。
周作人最反常的一点,就是他无论写文章,还是与人交谈,但凡提到亲妈鲁瑞,都叫“鲁迅的母亲”或“他的母亲”,最客气也就“鲁老太太”四字,好像他妈不是他妈,完全就是一个毫不相干的碍眼老大妈。他晚年写回忆录,提到鲁瑞,照例要把自己摘开,只说“鲁老太太是鲁迅的母亲”,让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疑惑?现在我们不用像百年前那样,出门要担心刺刀,写篇文章要怕招来牢狱之灾,日子过得安稳多了,可一提起“向上走”的劲儿、“不低头”的骨气,反倒有人总说“太难了,做不到”。
1923年7月14日,鲁迅在当天日记中写道:“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,自具一肴,此可记也。”五天后,周作人托人送给鲁迅一封信,信中写道:“鲁迅先生:我昨天才知道,——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。我不是基督徒,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,也不想责谁,——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。我以前
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寒露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,秋季的第五个节点,通常在每年公历 10 月 7 日至 9 日到来,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95°,标志着秋意已从凉爽转向寒凉。
首先要说明的是,文章标题中带引号的“北京大学”并非是指真正的北京大学,而是特指日伪统治时期 (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)在北平城打着北京大学旗号的伪北大。
其中有无珍本呢?以图书馆馆藏的眼光看,没有;以我自己的欢喜程度来判断,那还是有一些的。比如,康熙年间印行的《钱笺杜诗》,有当时人的批注,后因钱谦益的书也成禁书了,批注忽然消失,但书未毁,藏于夹壁,现几经辗转到我手,此非珍本也?又,民国三十七年文化生活出版社版的
不过,进入北大后的顾颉刚,尚没有机会和周氏兄弟相见,因为鲁迅虽然早在1912年就到北京,彼时却不过是北洋政府教育部的普通职员,“五四”之后才到北大兼职授课。而周作人1913年开始在绍兴的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任教,1917年才到北京,在鲁迅的推薦下入北大任教。他们三
1912年,辛亥革命的炮火刚刚平息,旧世界的瓦砾尚未清理,一个新生的民国在摇摇欲坠中蹒跚前行。那时的北京,已不再是紫禁城里那座孤傲的皇都,而是一座充满了新旧交织、思想碰撞的洪流之城。在这座城里,有这样一位年轻人,他剪掉了象征着旧时代束缚的长辫,换上了一身笔挺的
▲ 周作人(1885年1月16日~1967年5月6日),浙江绍兴人。鲁迅之弟,周建人之兄。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、文学理论家、评论家、诗人、翻译家、思想家,中国民俗学开拓人,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。
1987年早春,《新文学史料》刊出一份影印件,引得史学圈哗然——六千多字的长信,写信人周作人,收信人周恩来。信纸色泽暗黄,日期却清晰写着“1949年2月”。谁也没想到,这封本应送进中南海的文件,竟在档案室沉睡了三十八年才重见天日。
这是周恩来主持的重庆《新华日报》,1945年8月23日版一篇文章《文化汉奸名录》中说的。
我们还要问的是,在大学期间要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?我们通常说大学是培养专家的。你在大学里是学得专业知识技能,使自己成为合格的专业人才,以后一方面可以适应国家建设的需要,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,另一方面对个人和家庭来说也是谋生的手段。我想对谋生这类问题我们不必回避
提及沈从文,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他那些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,像充满诗意与温情的《边城》,以细腻笔触描绘湘西风土人情,宛如一幅优美的画卷,展现出人性的美好与纯净 ;还有《长河》,以宏大的叙事展现社会变迁下小人物的命运。这些作品为他在文学创作领域赢得了极高声誉,成为
1985年,我在《鲁迅研究动态》第5期发表过一篇《东有启明,西有长庚—— 鲁迅与周作人失和前后》,后收入拙著《鲁迅史实求真录》,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。应该说这是研究周氏兄弟失和事件时间最早、资料最全、立论最为持平的一篇,长期为研究者频频引用。近来,